智能机器人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繁体版
手机版
微信
微信
中国政府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 自然资源部
  • 1
  • 2
  • 3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聚焦自然>详细内容

6名安全“吹哨人”的一天

来源:海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4-10-12 15:11:05 浏览次数: 【字体:

“前两天下暴雨导致的滑坡,今早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雨后排查,没有发现新变化……”“每日监测必不可少,下雨天则要更加细致。极端天气下,更要做好雨前预防、雨中监控、雨后复查,确保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9月27日,在海东市平安区古城回族乡角加村的地质灾害交通安全劝返站,来自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常驻海东市汛期地质灾害排查小组的6名队员开启了他们忙碌的一天。

6名队员身穿印有“自然资源地质灾害”字样的地质工作蓝马甲,一架地质勘测无人机、一台实时监测的笔记本电脑和一本监测记录本、一副卷尺成了队员们所有的装备。

“这块属于滑坡,梯田出现裂缝,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坡体属于滑动,存在安全隐患。”打开记录本,他们一笔一划地记录了角加村地质灾害监测点的巡查和监测结果。

作为滑坡点的监测员,自进入汛期以来,他们每天都要到监测点仔细查看、测量点位变化并做好记录,如果遇到下雨天,一天至少要监测3次。

据排查小组队长华明安介绍,从今年的5月份开始,他们一直常驻海东市,截至目前,他们在平安区、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共排查704处隐患点,并在高风险区进行轮番排查,强降雨期间共转移9255户55935人。应急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21起,成功预警9起,避免了168户383人的因灾伤亡。

自进入汛期以来,海东市多次发布暴雨预警信号,面对灾害性天气可能导致的地质灾害,他们一直默默坚守在保护生命与家园的最前线,用一次次精准研判、一回回及时预警、一个个治理方案,织成一张张 “防护网”,砌成一道道“防御墙”,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忙碌中,路过的角加村村民陈山忠看到他们便称赞道:“这帮小伙子能干得很,排查很仔细,也很专业,听他们的话准没错。”原来,就在前两天下暴雨的时候,陈山忠家附近出现了山体滑坡,在地质灾害排查小组的监测研判下,他们对陈山忠家以及周边的13处村民屋后滑坡地质灾害点进行实地调查,提醒村里的群众们做好应急防范,提前转移,并提出防治建议。

“一号点位裂缝58.5厘米,没有变化,二号点位23厘米微增至23.5厘米,属正常范围,三号点位25厘米,无变化。”这是华明安以及该队队员刘赟等人牢记于心的3个数据,虽然3个点位距当地的村民家不足1000米,但为了监测这些数据,他们一天却要走上万步。

“这关系到村里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必须要谨慎再谨慎。”说话间,再次收到预警信息的队员们拿上卷尺和记录本,再次踏上巡查之路。

同样收到预警信息奔赴地质灾害监测点的还有古城乡政府乡长马明俊。作为防汛的“接力者”,他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他说:“每年防汛期间,古城乡地质灾害排查小组早谋划、早行动,他们立足专业技术和专家人才优势,周密部署,未雨绸缪,对全乡的防汛工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古城乡全乡辖14个行政村,共有农户3698户13176人。防汛期间,全乡12个行政村共转移重点隐患区域的群众88户228人。

然而,地质灾害排查小组的工作成绩远不止这些。

“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纳卡村一社山体前缘突发滑塌地质灾害,1户村民的5间房屋被摧毁。所幸,由于预警及时、防汛救灾措施得力,风险区域内的28户122人全部提前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

“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井尔沟村7名农户600只牛羊成功避险。”

作为群众生命安全的“吹哨人”,他们通过仔细观察、拍照记录等方式,在确认监测点水位存在安全风险后,及时上报各个关联单位,指导当地政府挨家挨户通知群众进行避险转移。为快速让群众知晓预警信息,实现提前安全有序转移,他们还带头建立防汛排查工作微信群,确保信息及时传达。

“我们在群里通知后,群众第一时间就能知晓并做好转移准备,对于部分没有智能手机的群众,我们会亲自上门通知。”他们一边忙碌,一边说道。

通知完村民后,他们回到办公室继续统计数据、上报情况,并通知乡镇干部进行入户排查、张贴封条、值班值守等工作。

眼下,他们依旧奔赴在各个地质灾害监测点,这项工作将一直持续至10月底方可告一段落。

他们,是群众生命安全的“吹哨人”,用专业、精准的数据让群众及时避险。他们,也是走入群众心里的好干部,用无私奉献书写着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坚守。

来源:海东日报

链接:6名安全“吹哨人”的一天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