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登录指引
智能机器人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繁体版
手机版
Scan me!
微信
微信
中国政府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 自然资源部
  • 1
  • 2
  • 3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聚焦自然>详细内容

绿色勘查:地质找矿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策略 ——以青海省为例

来源:中国矿业报 发布时间:2025-06-19 14:54:40 浏览次数: 【字体:

青海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保护好青海省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同时,青海省矿产资源丰富,盐湖及清洁能源资源优势明显,资源能源安全地位十分重要。

为深入研究矿产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科学分析评估地勘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指导青海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青海省地质调查局2019年3月~2021年12月开展了青海省地质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估研究工作,通过两年的野外调查及综合研究,首次将地勘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估,建立了完善的评估体系,为地质勘查总体规划布局和绿色勘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此次研究充分融合了地质、矿产、环评、遥感、水工环、统计学等多学科专业,应用资料剖析、遥感解译、实地调查、绿色勘查动态监测、综合研究(地勘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评估影响程度)等研究方法,采取“确定目标→任务分解→专题研究→地质勘查活动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分析→代表性勘查区筛选→遥感解译对比→典型工程调研→遥感动态监测→专家咨询研讨→方法优选→评估体系建设→技术评估→结论鉴定→绿色勘查成效分析→成果总结”的技术路线开展工作。

首先通过研究梳理出7类生态环境影响因素,选用清单法和矩阵法对各项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利用《青海省生态功能区划》划分的5个生态区和13个生态亚区,结合不同分区的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等,分析了各生态亚区内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其次选取17处代表性勘查项目开展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通过2-3期遥感解译对比研究,在遥感影像中对勘查区内钻探、槽探、临时道路、硐探、临时驻地等勘查活动留痕和变化情况进行解译和统计,并实地核实遥感解译数据的准确性,从而由点到面判断每个勘查区内地勘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初步评价。最后运用层次分析-信息量法,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各因素依不同层次聚类组合,形成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实现评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计算出地质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结果。

柴达木盆地地质调查区域 马英 摄

研究成果

(一)梳理总结出青海省地质勘查活动中相关的植被、土壤等七类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研究梳理出植物、动物、土壤、水、大气、声、微地形地貌7类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了地质勘查活动对各项环境因素影响的方式及途径,土壤、植被、微地形地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挖掘和占压,野生动物影响主要为惊扰。地勘活动对环境影响因素排序为土壤、微地形地貌、植被、动物,对水、大气、声等影响极轻微(或无)。

(二)调查研究提出青海省地质勘查活动影响因子较高的是临时道路工程

依据工作性质和勘查内容,开展的地勘工作包含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工环调查、地质科学研究四类,其中矿产勘查及水工环调查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其他的几乎无影响。勘查手段主要包括地表路线调查、物(化)探、遥感、槽探、钻探、硐探、井探等18项勘查方法及临时道路、临时驻地、施工场地等辅助基建类工程。研究提出各类地质勘查活动中临时道路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相对最大,其次是硐探、槽探、钻探、驻地、浅井,地质调查、物化探等地表调查及测量工作对生态环境影响极轻微(或无)。

(三)首次建立了“典型地质勘查活动-代表性勘查区-生态亚区-青海全域”四级地质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

本次研究形成了一套从点到面的评估机制,总体得出地勘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轻微。

从典型的地质勘查活动对各项环境因素影响的方式及途径来看,临时道路、槽探、钻探、坑探等的挖掘和压占对植物、土壤有一定的影响,且影响存在于勘查活动进程及结束后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期限;噪音、空气污染、动物惊扰、水质的影响是较小且暂时的,影响随着地勘活动的结束而终止。

从代表性勘查区分析,因13个生态亚区本底生态环境不一,采用层次分析+信息量评估法,从遥感解译中提取土地资源、水资源、植物、动物、声环境、大气6项准则层(一级),13个指标层(二级),根据野外工作实际结合专家打分确定准则层、指标层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17处代表性勘查区的综合影响评估指数,评估结果为轻微8处,较轻微6处,轻度3处。

从生态亚区分析,根据青海省土地利用、水系、土壤侵蚀和植被覆盖等数据,计算出13个生态亚区生物丰度、植物覆盖、水网密度和土地胁迫四项指数,叠加计算出各生态亚区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得出生态亚区环境本底结果。叠加近十年(2011-2020年)来的554项地质勘查项目信息量,评估认为西祁连山高寒草甸和可可西里荒漠草原生态亚区生态功能重要、环境脆弱,影响等级最高。其次是共和盆地温性草原和昆仑山荒漠草原生态亚区。柴达木荒漠-盐壳、阿尔金山荒漠草原生态亚区生态环境条件较差,植被覆盖度低,属沙漠化敏感区,说明地质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本底生态环境特征有直接关联。

从青海全域来看,通过遥感解译植物覆盖度、地物覆盖度、居民影响程度、地表水等各指标层信息量,叠加计算得出综合信息量,编制青海省全域影响等级图,全省内轻-较轻级别面积占全域94%以上,结果表明总体影响程度为较轻。

(四)评估研究认为地质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点状分布、程度轻微、过程可控、影响可修复

勘查活动一般相对集中于局部地段(含矿地段),各类工程点状分布,对局部地区的环境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四级”评估分析,无论是主要典型地质勘查活动,还是代表性勘查区内影响程度均属轻微。勘查过程中使用的槽探、钻探、硐探、浅井以及临时道路等工程,严格按照绿色勘查相关要求执行,各类勘查工程的影响范围可以得到控制,从而减少对环境扰动。对挖掘形成的坑洼,达到地质目的后,采用植被养护、有序回填、种植复绿等措施,影响的范围能恢复,达到与原地貌和谐一致。

青海省地质调查局通过分析和评估,认为地质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限,影响程度轻微、影响过程可控、影响范围通过恢复措施能修复。

(五)研究提出“高分遥感+无人机+实地核查”的绿色勘查“天空地”立体动态监管模式

青海省地质调查局通过分析青海省绿色勘查现状,梳理出存在的问题,对2021年度实施的27项省级财政矿产勘查重点项目开展了示范研究,首次创新采用“高分遥感影像多期对比+无人机航拍+实地核查的绿色勘查”的“天空地”立体动态监督管理模式,实现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绿色勘查监督检查全覆盖和持续动态监测。通过解译对比27项地勘项目绿色勘查工作前期、中期、后期高分辨率(优于1米)遥感影像数据,配合野外实地无人机航拍和人工核查,对地勘工程恢复情况进行检查。监测结果表明,所有项目对以往和正在实施的勘查工程均进行了恢复治理,修路和槽探施工均选择植被较少的地段,钻探施工场地尽可能少占用草地,施工前人工搬运、架空施工,选用环保泥浆,在设备易漏水漏油部位铺设防渗布,施工时进行植被揭层养护,施工后进行回填恢复和复绿工作,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地质勘查工作对环境造成的扰动。

社会效益

本次研究对青海省地勘活动和生态环境影响二者关系的科学分析尚属首例,为探索实现地质找矿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提供了科学依据,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绿色勘查理念深入人心,“一优两高”在地质工作中得以实践

根据遥感解译、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绿色勘查成效,通过近年来的绿色勘查工作的推广,绿色勘查理念深入人心,管理水平持续提高,社会公众不断认可,地勘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逐年降低。

(二)绿色勘查提质增效,再次引领全国绿色勘查工作

青海省自2016年以来先行先试,在全国绿色勘查工作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近年来,通过不同生态功能区域、不同矿种、不同方法手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开展绿色勘查,不断完善绿色勘查管理制度,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勘查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绿色勘查宣传教育,逐层压实责任,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减少了地质工作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同时出台《青海高原绿色勘查规范》地方标准,绿色勘查提质增效,再次领跑全国。

(三)地质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首次实现定性及定量分析,科学引导地勘工作绿色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地质调查局通过研究建立了“典型地质勘查活动-代表性勘查区-生态亚区-青海全域”四级影响评估体系,实现了地质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性和定量评估,评估认为影响程度总体属于轻微,为科学引导地勘工作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保障资源安全,生态保护优先,实现资源与环境“双赢”

研究证明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能够实现保障资源安全,在符合规划的区域内开展地质勘查工作,通过有效的绿色勘查措施不影响找矿重大成果的取得,对促进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强化监督管理,促进地勘行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高分遥感+无人机+实地核查”的绿色勘查“天空地”立体动态监管示范,实现了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绿色勘查监督检查全覆盖动态监测,取得了良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监督管理现代化水平,必将进一步促进地勘行业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