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繁体版
手机版
微信
微信
中国政府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 自然资源部
  • 1
  • 2
  • 3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聚焦自然>详细内容

做好大美青海“资源文章” ——青海省自然资源系统支撑服务产业“四地”建设纪实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2025-04-01 15:51:21 浏览次数: 【字体:

1743494549653

      今年青海省两会提出,着力建设美丽青海,推动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着力集聚资源要素,建设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产业“四地”(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具有青海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
  为推动产业“四地”建设,青海自然资源部门不断提升管理质效,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夯实能源资源安全根基,做好美丽青海的“资源文章”。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北公路54公里处,原本是一个采石场。早在20世纪80年代,这里开始进行开山取石,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如今,这里通过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受损土地已经恢复为林草地,大片云杉傲然挺立,带来勃勃生机。近年来,青海争取国家专项资金4.19亿元,组织实施了黄河流域和青藏高原专项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完成治理面积6.55万亩。
  青海作为“中华水塔”,为全国乃至亚洲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青海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努力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产业“四地”建设把好关口、守好底线。
  一方面,青海厅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启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依法依规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目前,青海逐步形成以三江源和祁连山为生态屏障,以河湟谷地、泛共和盆地、柴达木盆地为高质量发展区,以丝路通道及黄河沿线为区域协同发展轴,特色小镇多点集聚、均衡布局的“两屏三区、两轴多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另一方面,青海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高质量完成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实施巩固提升青海生态环境新三年行动。同时,针对生态功能区特点和演进规律,充分借鉴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中形成的“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人工修复为自然恢复打基础”经验,持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2023年,青海厅成功申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提升湟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湟水流域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该项目总投资55.15亿元,涉及西宁市、海东市和海北藏族自治州12个县区。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开工子项目150个,开工率达99.34%,完工子项目101个,累计完成投资38.31亿元。通过生态保护修复,青海不断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为高水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  

      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许多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为支撑服务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青海厅在编制《青海湖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及空间管控专项规划》时,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底线约束,并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充分衔接,兼顾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保障、示范区创建及地方发展需求,合理安排生态保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社区发展、民生改善等功能区,科学制定精细化、差异化的管控规则。特别是在青海湖国家公园功能分区划定中,青海厅合理划定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细化功能分区,并留足生产生活空间,兼顾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
  要素保障对于产业“四地”建设至关重要。青海厅加强规划引领,强化用地保障,把专项规划中涉及的产业“四地”建设重大项目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及其“一张图”,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空间保障;持续优化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式,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引导土地要素向产业“四地”建设领域和绿色算力产业倾斜;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用好用足产业用地政策,积极做好历史遗留问题处置,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保障重大项目依法依规落地。
  为推动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动工、早见效,青海厅建立了“上下联动、横向会商”的用地审批新机制,提前介入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坚持“服务走在审批前”,推动预审查服务前移,对重大项目用地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制定工作指南,明确建设用地报批程序和要求,持续推动审查报批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为推动产业“四地”建设等重大任务落实落地,青海厅成立了要素保障工作专班,强化政策供给保障,提高要素保障精准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服务青海格尔木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时,青海厅提前介入,多次组织建设单位召开对接会,“一揽子”梳理解决该项目在规划选址、用地审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导企业加快用地报批进度,依法依规取得用地手续。2024年,全省累计批准建设用地20.47万亩,创历史新高。

夯实能源资源安全根基

  青海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地,盐湖资源丰富。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对保障钾肥供应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夯实能源资源安全根基,青海自然资源部门大力推进绿色勘查开发,严格执行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矿山建设要求贯穿矿山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闭坑全过程,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为产业“四地”建设等蓄势赋能。
  青海厅完成察尔汗盐湖资源核查,查明可利用资源氯化钾3.9亿吨、氯化锂788.67万吨;茫崖市马海地区深藏卤水钾盐普查报告顺利通过审查,增加钾盐上表资源量2.287亿吨。
  青海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落实“一盆一区两屏障”总体布局。在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围绕循环经济发展和产业“四地”建设需求,持续加强盐湖、新能源、新材料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在河湟谷地及共和盆地,重点开展清洁能源和重要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绿色协调发展;在三江源和祁连山,将已发现并暂时不宜开发的矿产地作为战略性矿产资源进行储备,重点做好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围绕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持续加大地下热水、干热岩、页岩气等重点清洁能源资源的勘查力度。
  聚焦产业“四地”建设需求,青海充分发挥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引领作用,有序推进盐湖矿产、紧缺金属矿产、新能源材料矿产及其他优势重要矿产勘查,提交了茫崖马海大型钾盐矿、茫崖乌兰乌珠尔—十字嵩超大型银矿、格尔木喀雅克登北超大型萤石矿、石英梁超大型石英岩矿、格尔木大格勒西—大水沟东大型铌矿等一批大型或超大型矿床,形成5个战略性矿产大型资源基地和7个储备基地,为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新贡献。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